花蓮縣政府農業處吳昆儒處長 , 依循縣內加強推動農會業者綠色永續及循環經濟概念 , 移地參訪訓練 , 期盼在此次活動 , 來自四面八方不同跨領域產業專業能力參與者 , 共同合作檢討提供意見參考 , 結合在地經營者 , 旅館民宿業者 , 小農青農 , 休閒農莊 , 零售業者 , 創意工作者 , 媒體科技 , 觀光旅遊導遊產業 , 餐飲 …等等 , 讓銷售業 , 服務業 , 農民及地方創生者凝聚彼此共識 , 創意共生花蓮農遊故事 , 且期許再更上一層樓 , 促進更多精彩花蓮觀光在地農遊創新題材。
此次移地參訪訓練首要課程 , 透過宜蘭大學園藝系黃志偉助理教授 , 借鏡效法歐美英澳 , 國內外農林休閒業者 , 鄉村景觀遊憩 , 公共地景政策資源價值分配 , 詳進課程內容PPT說明 , 及移地參訪實地體驗宜蘭
, 羅東(以下詳列穩定成長營運各經營者), 已有系統化整合規模的休閒農業 , 從中複製成功營運模式經驗 , 進行一系列休閒農業的發展趨勢介紹及行銷規劃課程 , 讓各分組學員在四天三夜行程中 , 由親自真正體驗討論分享中 , 同時也吸取他人的優點 , 增強經營模式的創意 , 並結合統整資源的能力 , 同為花蓮縣農遊帶來更多元化資產價值。
首站 ,
頭城休閒農場
一段迂迴偏僻山林路 , 沒有聲色影音夜市可逛 , 一路在車上心想 , 除非整個園區俱備完善滿足旅客所求 , 否則還真難打發消磨半天一天時間。創辦人卓媽媽 , 設於民國68年 , 由林宏達經理帶領我們說明 , 如何在這40年間的演化改進中 , 殺出一條血路 , 偌大120公傾農林牧山坡區 , 目前共有60位員工 , 將原有資源特色盤點 , 以產品差異化銜接國際化需求 , 且近期接受「花蓮農改場輔導執行循環農業」。他們將基本點線面優勢 , 關鍵字「四季 , 在地 , 五感 , 農村與農業 , 食物 綠色」, 成為農場最核心價值
, 從中求新求變。讓我印象最深刻 , 無非是視覺強眼的瑞典帥氣主廚與他的綠色生態廚房 , 中西拿手結合口味菜餚 , 一場搶眼集結關鍵字代表作 , 大餐廳中還有多道傳統小吃美食 , 湯圓 , 貢丸湯 , 熱仙草湯 , 米粉芋頭湯 , 梅子酒 , 燒酒雞熱呼呼讓我當晚有些喝茫了 , 點滴讓人很感窩心。
第二站
, 官老爺休閒農場
官老闆本身俱備冷凍空調的專業 , 研發設計炒冰桌臺 , 分組圍座大家一起炒冰 , 將自產哈密瓜醃成醬菜DIY , 並結合田媽媽好吃餐食 , 還有引大伙樂開懷 , 玩得不亦樂乎的划竹筏 , 秧桶船體驗 , 令人難以發奇想 ,
利用種植水稻窪地 , 水深僅及膝 , 而已 , 卻創造最大歡笑與價值。
第三站
, 花間茶語 小農驛站
青年返鄉務農第二代李維 , 他們引進現代化新裝置 , 將傳統古樸的茶業注入新思維 , 包裝了藝術 , 文創 , 科技的茶主題導覽體驗
, 同樣的茶園採茶 , 有別以往我參與過的DIY製茶過程 , 我們第一組別 , 用手揉捻茶葉後裝置成No.1 , 造就了團隊間的默契與成就感的美好回憶。
第四站 , 三富休閒農場
年輕第二代徐儷禎經理 , 安排大家在設計新穎時尚的會議廳 , PPT詳盡說明農場經營演變至今。設立於民國78年 , 佔地14公傾 , 得天獨厚地景分佈 , 緊臨仁山植物園和新寮瀑布
, 豐富的四季變化日夜生態導覽 , DIY陶偶塗鴉 , 吸引家庭族群小孩好奇的參與。園區內建築工法與大自然採融合相容作法 , 各種戶外設計活動功能性建築 , 還有新奇的除蚊食物鏈水箱裝置方式 …等。
第五站 , 御品蓮休閒農莊
我們整車到達「羅東溪休閒農業區旅遊服務中心」, 率先由曾擔任宜蘭農業處處長的楊文全講師 , 也是「倆百甲友善耕作小農社群創辦人」 引言一段話 , 值得大家深思 , 未來農產業的改革與變化 , 這段話即是「台灣人口去年出生率下降 , 30年內約少掉500萬人 , 宜花東2300萬人將為1800萬人估計 , 未來農業社會發展模式將如何 ? 」。行銷商業模式的科技改變 , 形成新型態全然自由市場更為激烈競爭的服務農業化產業 , 群聚專業分工的階段化 , 標準化
, 小量規模化 , 儼然已左右了未來最新的農產業佈局生產行銷激烈戰局。
御品蓮休閒農莊 , 第二代接班青農陳春男 , 經過8年努力的小農思索與行動轉變演進 , 升等有機香水蓮農業六級化產業 , 將自身教育文化的根基 , 觸角到各中小學校推廣
, 投注到遊客食農文化知識的再教育 , 提升DIY農產品項的價值 , 藉由食農在地特色文化 , 教育讓下一代更能深入瞭解環境永續的重要。
行程最後一晚 , 各組研討2天1夜花蓮縣農遊路線景點行程規劃表。
不管是大小企業公司 , 小商家 , 傳統工藝的技藝傳承 , 產業接棒都會面臨接班問題 , 在此次參訪訓練中 , 同樣也看見上一代的傳統思想觀與年輕一代的歧見代溝 , 在經歷思維交流的破裂 , 修復 , 重建 , 再發揚光大過程中 , 達到融合傳統與創新意念的新結合 , 是一段必經爭辯反駁之思路 , 但我相信 , 觸動人心才是王道 , 悠古農食傳統文化歷史涵育的深蘊襯底 , 托烘出的農業新造產業經濟才夠深度強度厚度 , 才得以循環永續經營。
ty.1688.ymh@gmail.com
http://tymh16888ymh.pixnet.net/blog
ablaze0115.blogspot.com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