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月吊橋又名辭職橋 , 全長196公尺 , 寬度2.5公尺 , 最大跨度140公尺 , 橋高距離立霧溪153公尺 , 全新第四代吊橋 , 為全臺灣跨深比最大吊橋。民國107年度與108年度 , 分別獲得公共工程金安獎與公共工程金質獎肯定褒揚。( 日治時期立霧溪流域最長的南北岸鐵線吊橋 , 偏鄉人煙稀少 , 走在橋上又高又長 , 風力強大 , 驚險危命 , 派駐守北岸巴達岡「警察」視為懼途 , 妻子家屬擔憂 , 萌生辭意 ,「辭職橋」名稱因應而生。)
等待入管制閘門時間 , 剛好「遊客中心伊斯達廳」影片室放映「森境 太魯閣」, 很舒適空間與坐椅觀賞優質的15-20分鐘影片 , 爾後我再先走入布洛灣停車場旁邊的「環流丘步道景觀木平臺」, 這個景點方向是看見整座完整「山月吊橋」最佳地點 , 高聳雄偉壯觀的橋塔橋座 , 同時也可看見布洛灣隧道口道路汽車穿流美麗景色。
始建歷經於西元1914-1930-1941-2016年 , 第1,2,3代 , 跨越了戰爭統治年代 , 由日治時期大正三年至今2020年 , 於2016年8月重建第四代橋樑「山月吊橋」, 2020年8月正式起用試營運 , 伊斯達廳到山月吊橋南岸至北岸平臺地步道全長500公尺 , 官網申請預約可報名參觀。
「山月吊橋」入口處位於布洛灣下臺地海拔高約370公尺高的「伊斯達聽」旁邊 , 採實名制網路預約 , 當天到達現場窗口代碼身份證取紙張票卷 , 目前也有方便現場遊客 , 每場釋放名額給排隊等候補的方案。進入管制閘口後走至橋口有設置白色傘座與長型木坐椅 , 專人概略簡要解說山月吊橋演變歷程 , 與建橋設計的重點特色 , 並提醒遊客注意事項 。( 上臺地約海拔高約400公尺 , 走路10分鐘有「山月村」優質舒適住宿餐食 , 園區草原多處木雕裝置 , 觀看晚會節目。 )
橋塔 , 不對稱性 , 跳脫傳統造型 , 單柱單跨特殊設計 , 橋臺基座南岸布洛灣臺地邊緣
, 直徑5公尺 , 深8.5公尺的鋼筋水泥橋墩 , 上面設有高24公尺的皓月銀色「月」隸字型鋼構橋塔 , 枯葉綠顏色與大自然山嵐雲霧融合一體 , 整個橋座橫跨立霧溪太魯閣峽谷 , 高高懸掛在布洛灣臺地與巴達岡臺地間 ( 早期太魯閣族人重要行經之地 , 北岸的山壁爆破開鑿出永九性Z字型上升路線「 巴達岡坂電光道路」。)
橋座南北岸都有觀景平臺 , 橋面中間有細縫鐵柵道
, 風流竄起 , 分散峽谷風瞬間強風 , 橋中央的側邊設置有安全「風速計」, 當風強過速即可通知遊客疏散 , 輪椅 , 嬰兒車可行 ,不可在橋上撐傘 , 戴帽要注意。
太魯閣地質結構 , 主要由大理岩 , 片岩 , 片麻岩 , 千枚岩等多種變質岩層構成。大理岩為最古老的岩層 , 形成於二億五千萬年前
, 經過多次海陸板塊岩層地殼擠壓板動隆起 , 海底火山噴發岩漿灰燼累積沉澱物 , 歲月演變海陸各生物沉積物不停質變堆疊 , 立霧溪水河流不斷沖刷下切侵蝕 , 這些大理岩形塑成垂直的U形峽谷。據調查顯示太魯閣峽谷地區 , 每年以0.5公分的隆升速度 , 切穿三角錐山的支稜
, 由太魯閣至天祥這段磅礡氣闊 , 近20 000公尺就是舉世聞名太魯閣峽谷。
站在山月吊橋上 , 面向南岸左邊看是片麻岩V形峽谷 ,
往右邊看是大理岩U形峽谷交接處 , 在全世界上同一地點可看見2種地形 , 幾乎是不可能 , 只有在山月吊橋這地方可實現。由山月吊橋上可遙望錐麓吊橋與燕子口大理石峽谷 (主要分散國家公園旅客觀賞遊玩的景點) , 放眼瞭望立霧溪沖刷切鑿而成的世界級景點 , 是最棒的新興休閒名單 , 太魯閣布洛灣山月吊橋。
ty.1688.ymh@gmail.com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