進入 < 雲門劇場 > 淡水新家 , 一定會經過 < 滬尾礟臺 > , 我不是居住淡水 , 也不熟悉淡水 , 一般旅遊 , 一定是老街吃吃喝喝逛逛先 , 那次坐免費淡水文化列車 , 遠遠匆匆一 瞥 , 看見古早大拱門 , 想再看仔細 , 好奇之心驅使著自己再來 , 慢慢遊逛欣賞古蹟之美 .
點入看更多圖片 ....
http://tymh16888ymh.pixnet.net/blog/post/200425866
忘記了 , 是星期天不收門票費嗎 ?
喔 ! 原來 , 整理照片同時發現 , 99年已更改免費進入參觀 . 大而高的水泥拱門 , 二級古蹟 , 拍照時 , 那個擺在門牆邊的盆栽 , 格格不入 , 真礙眼 , 讓鏡頭裡的畫面不協調 , 參訪古蹟建築 , 經常會碰到類似情形 , 古蹟的美是整體感 , 突兀的物件或不相干之物 , 期望有關單位能夠多謹慎注意 , 整體的意境美感唯是 .
寬大高的石牆面延伸左右 , 防禦性的軍事用地 . 自己搜尋資料想瞭解 , 我們一起看 . ( 轉載自淡水古蹟博物館 / 淡水美食網 )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名稱:滬尾砲臺
位置: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一段 6巷34-1號
開放時間:週二~週日:AM:09:00~PM:17:00
歷史背景簡介:建於清光緒12年,為二級古蹟,西元1884~1885年中法戰爭後,劉銘傳為加強北台灣海防,聘請德國藉技師巴恩士負責督造。門額上「北門鎖鑰」四大字為劉銘傳親提,可見滬尾砲台對當時北台灣海防的重要性。內部建築至今仍保存的相當完整,也是劉銘傳在台所建造的砲台中,唯一遺留下來的一座,具有其重要意義與價值。
劉銘傳知道中國砲船、科技、訓練方式,皆遠遜於外國的船堅砲利,所以就採取「師夷之長以制夷」,希望能學習到外國先進的技術,所以特別聘請德國籍技師巴恩士(Lieut Max E. Hecht)負責督造,以西洋礮臺為建築範本,於一八八六年在澎湖、基隆、滬尾、安平、旗後等五處海口趕造十座新式礮臺。其中,滬尾有兩座礮臺,一為「北門鎖鑰」,即今之滬尾礮臺,另一為「保固東瀛」,但今已不見其遺跡。劉銘傳還透過英商怡和洋行向英國購買「阿姆斯脫朗」大砲三十一尊,並全數安裝於這十座新礮臺上。
光緒十五年(1889)大砲安裝完竣,但是滬尾礮臺實際並未參與戰事,所以建築部分至今保存相當完整,也是劉銘傳在臺灣本島所建礮臺中,唯一碩果僅存的一座,所以具有其特殊的意義與價值。
而到了日治時期,日軍撤走滬尾礮臺內的四門大砲(所以現在礮臺內已經沒有大砲了,現今仍遍尋不著,懷疑當初為日軍所熔),改將此地作為砲兵射擊的練習場。臺灣光復後,滬尾礮臺改由國軍駐防,民國74年(1985)由內政部指定為第二級古蹟,精省後轉歸臺北縣政府管理,並經整修開放供民眾參觀。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斑剝落落古樸的大大木門 , 雕刻著威嚴獅頭的銅扣圓環把 , 剎是 , 美麗的想把玩它 , 就這整門 , 就夠我歡喜悅目了 , 進入後 , 一片綠地和四方大石堆砌的平屋石房 , 裡面在當時戰亂年代都有其規劃 ....
第一次來訪 , 不知展示什麼 , 走進去一一參觀 , 大部份是無擺放的空間 , 地面建造屋 , 雖然傍晚屋外陽光仍強烈 , 方框小窗子空氣流通 , 室內稍微 , 帶些土濕氣味 , 內部一塊塊石砌接黏 , 微黃燈光營造光感 , 遠觀著三三兩兩的參觀者 , 把百多年二級古蹟平屋古堡 , 呈現另種現代美 .
入門正對空間 , 剛好擺放主要建築說明 , 和一些現代作品展示 .
我隨著順序由左至右一間間參觀 , 年代久遠 , 現在的我 , 輕輕地 , 走在整修整理過的 < 滬尾礟臺 > , 穿梭在一間間的石砌古堡空間 , 金黃斜陽映照 , 隧林樹葉晃搖影 , 寂靜聲中 , 碎影人聲 , 驚擾這寧靜地 ....很難想像當時的年代 , 人心悸悸 , 比照現今的一片祥靜 , 真所謂前人種樹 , 後人乘涼 .......
< 滬尾礟臺 > 售票亭 , 再往前走至 < 淡水高爾夫球場 > 處 , 看見綠色指示牌寫著 < 雲門劇場 > , 左轉 , 步行約15分鐘 , 到達雲門淡水新家 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